东莞期货配资 中环观察|滴灌通裁员四分之一:“二级火箭”启动不得不裁员,“领头羊计划”引发争议
美东时间周四下午,GME股价盘中飙涨50%。
(原标题:中环观察|滴灌通裁员四分之一:“二级火箭”启动不得不裁员,“领头羊计划”引发争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 深圳报道
滴灌通再次引发争议。
近期,滴灌通向员工发出内部信,宣布旗下100多名员工将遭换岗及裁员。
滴灌通方面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随着滴灌通“二级火箭”战略启动,公司相关部门的组织架构也需要随之调整。此次调整包括换岗及裁员,涉及滴灌通不同地区办公室100多位员工。滴灌通已为员工提供了“N+3”的离职补偿,对受影响的员工表示深深歉意。
引发争议的还有滴灌通的“领头羊计划”。根据滴灌通的表述,“领头羊计划”是指帮助业务人员迅速成长为领投人,精选一批优秀的骨干,分成若干小队,由公司出资,团队跟投一部分,形成一批侧重点不同的专业投资机构,分头探索不同领域的投资策略。
公司员工作为领投人的模式常见吗?其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话题都引发了市场讨论。
裁员四分之一
滴灌通方面向21记者表示,在组织架构调整前,公司共有员工400多人,这意味着本次裁员约涉及四分之一员工。
滴灌通表示,作为一个创业公司,这是滴灌通自成立以来不得不做出的最艰难决定之一。滴灌通的初心是做一个全新的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过去两年,自有资金直接投资打造样板,进展顺利,于是惯性上增长过快,管理层当时的认知不深刻,虽已察觉,但控制不够。作为一家持牌交易所,必须时刻留足长期战略储备资本,为市场发展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进而把大钱投进小店的使命胜利达成。
1月16日,滴灌通发布《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标准》(MAP)。公司称这是首创小微企业投融资市场标准,同时标志滴灌通澳交所从“第一阶段”迈入“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滴灌通的自我定位是“角色扮演”,尝试开拓一个全新市场。这个阶段,滴灌通具体做了三项重要工作:成立“滴灌通引领基金”扮演投资者;成立市场拓展团队,寻找和筛选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以及成立交易所团队,筹建设立并营运交易所。
进入“第二阶段”,滴灌通的主要工作过渡到专注交易所营运,让不同策略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自主进行投资判断;让不同的小微企业,自行决定希望融资的金额、成本和条件等;并让不同的中介机构,为投资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在滴灌通5月13日向员工发出的全员信中,这两个阶段被称为“一级火箭”以及“二级火箭”。信中称,在“一级火箭”阶段,滴灌通既做投资人,又做交易所,“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而滴灌通成立的初心是做交易所平台,因此在年初宣布全面专注交易所运营,更多地做“裁判员”和“服务员”,更好地做“运动员”,让更多的市场力量来共同攻克小微融资难的问题。
滴灌通在全员信中称,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必须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对公司的管理产生的阵痛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二级火箭”启动,公司相关部门的组织架构也需要跟着调整。相应地,公司将不得不取消或调整部分岗位。
“领头羊计划”
根据滴灌通的表述,“二级火箭”包括三大核心,即导航系统——“领头羊计划”;动力系统——“中央交易系统ETF”;以及护航系统——四大新功能。
其中引发较大争议的是“领头羊计划”。据报道,接近滴灌通人士透露称,“领头羊计划”由员工出资100万元,滴灌通为员工配资900万元,共同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实体(SPV),本质上属于一个联营方式。
一名法律行业从业者向21记者表示,员工出资联营的模式在实践中虽较为常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首先是监管的问题。滴灌通“非股非债”快速扩张的投资模式饱受法律属性、监管套利、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质疑。内地的监管机构尚未对滴灌通此类RBF(Revenue-Based Financing)模式的监管措施予以明确,法律亦未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但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是一个大的趋势,出资联营的形式并不能从实质上规避监管的衔接,监管政策覆盖后的合规措施亦是滴灌通和社会需要关注的方向。
其次是财务风险和劳动风险滴灌通员工联营的形式下,员工或将面临财务风险与劳动风险。同时,不参与该计划的员工将面临或裁或调的尴尬局面。该模式的实践中,员工雇佣合约与流程的合规应当引起双方的注意,公司发展与员工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仍需重点考虑。
“二级火箭”另外一个核心是“中央交易系统ETF”,该ETF全称滴灌通澳交所中央交易体系(ETF——Microconnect Central Exchange Trading Facility)。滴灌通表示,这个体系一旦建成,是全市场参与者在澳交所的中央对手方。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可以通过这个中央交易体系,按照其熟悉的行为逻辑,简洁方便地参与DRO/DRP市场。
四大功能则具体包括,第一是信息披露体系。年初对外公布的MAP,利用数字化时代红利,追求信息高度透明、颗细微性(颗粒度)细小到店、频率高达每天的资产信息披露。第二是估值引擎,透明公开的合约设计与估值引擎,将于6月份推向市场。第三是风险评级,基于前期的逾万家门店每天表现,通过大模型综合归纳刻画出门店风险。这个开始实践,6月也会共享评级结果给全市场。第四是投后资产管理,是投后服务体系,协助投资人对资产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
争议声中的“滴灌通”
2021年,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和东英金融创办人张高波共同创办了滴灌通。
这几年间,滴灌通扩张速度较快。滴灌通曾订下“百千万”计划,原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投资1000家门店,但在当年8月已提前达标。官网显示,滴灌通的目标是帮助1000万个小微企业就业者实现年收入超过10万元;支持100万个小微企业实现年利润超过100万元。
融资进度同样迅速。2023年8月2日,滴灌通宣布完成4.58亿美元C轮融资,股东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和大中华等地的新进和原始股东,包括大型长线投资机构、私募和风投基金、大学捐赠基金、互联网平台、零售消费集团等。
这个过程中,滴灌通的融资模式备受讨论且颇受诟病。
创始人在多个场合阐释称,滴灌通打造了股和债以外的第三类创新企业融资手段,以收入分成模式支持小微经济发展,希望将全球资金和小微经济连接起来,这也是“滴灌”之意。
在这种模式下,滴灌通开发了几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aily Revenue Contract,DRC),DRC非股非债,是每日从融资的店家约定的收入中,抽取分成偿还融资成本费用,连接资本与小企业。另一个是“每日收入分成组合”( Daily Revenue Portfolio,DRP),DRP是众多按一定主题打包的DRO现金流组合。
完成资产端DRC到资金端DRP转换的是“每日收入分成凭证”(Daily Revenue Obligation,DRO),这是澳交所为国际投资人发出的一张背对背凭证,投资者持有DRO,即享有对应的DRC实际权益。
这三个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DRC是境内的商业合同; DRP是境外金融产品; DRO是交易所转换产品。
但是,“非股非债”的DRC面临诸多争议。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宋向前就曾质疑称,这个金融产品非股非债,那么究竟是什么?言辞之激烈,宋向前直称没看到滴灌通有任何创新之处,本质上还是个高利贷,是个升级版的P2P。
与此同时,每日收入分成如何实现?
滴灌通给到的答案是“确钱抓手”,称这是一套数字化的、自动的信息采集和现金抓取系统,通过合作网络(如银行、支付公司、连锁品牌商、SaaS公司、商业地产公司等)将确钱抓手嵌入每一家投资的门店,实现“日日收钱”。
在投资者端口,则是“确权抓手”,这是滴灌通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权益确认系统,旨在让投资者精准确权,平滑对接小微企业。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刘晓春则在接受访谈时提及,滴灌通面临着两个限定。首先是投资风险高、回报高,这意味着银行愿意服务的企业不会在这个“圈子”里,其次滴灌通希望借助金融科技掌握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如果要想安全,就必须是闭环,这个形式就决定了企业必须在这个“强闭环”里,这其中又筛选出去了一部分。因此,预计滴灌通面向的是小众群体,但中国市场大,小众群体也有相当规模,但不会是投融资的主流方式。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5月22日,超过1.2万家小微门店已在滴灌通澳交所进行DRO挂牌融资东莞期货配资,覆盖828个品牌及平台,分布于中国32个省级行政区282个城市,平均联营期3-4年。目前,进行DRO挂牌融资的门店主要分布于餐饮、零售、服务、文体四大行业,其中零售占比最高。